当前位置:   首页>> 试药知识>> 复星医药肿瘤之道: 深耕整个产业链布局 突破垂直轨道
复星医药肿瘤之道: 深耕整个产业链布局 突破垂直轨道
发布时间: 2022-04-26 19:38:00

市场规模约2000亿美元,使肿瘤药物成为全球药物市场的高地,预期的市场规模也吸引了制药公司的布局。

在国内市场上,凭借多年前瞻性的国际视野和整个产业链的深度布局,复星医药拥有中国第一个生物类似药物汉利康和独立开发汉曲优和汉达远,公司还建立和形成了小分子创新药物、抗体药物、细胞治疗技术平台,积极探索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领域。从最新的2021年中国肿瘤学会议上不难看出,从诊断、医疗器械到治疗药物,复星医药在整个肿瘤治疗产业链中脱颖而出。

复星医药作为根植于中国、创新驱动的全球医疗卫生产业集团,继续深化肿瘤治疗领域,继续开发和引进细胞治疗、精密医疗技术和设备产品等治疗肿瘤的新技术,探索和突破垂直轨道,为肿瘤患者提供更负担得起的治疗方案和全面的健康保障。

01 从仿制药到深度创新 展示当地企业

42月23日下午,由复星医药支持的2021中国肿瘤学会议正式召开,促进创新转型。嘉宾阵容强大,包括国内许多医疗卫生部门领导、两院院士、国家知名医院院长和专家。

在现场,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通过主题演讲、论坛讨论等形式进行了交流,讨论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医学创新和转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伟民主要就医疗机构的科技创新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要提高医疗机构的科技创新水平,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科技创新方向,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前沿的创新平台,制定高效、高质量的科研和成果转化考核激励机制。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邢沫谈到了肿瘤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她提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建立了自己的科学转化平台,各有关部门在整个转化过程中行使不同的功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医院层面不断优化成果转化模式,规范途径。副院长邢沫表示,科研人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人,在转化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复星医药作为企业代表,也介绍了其在肿瘤领域的布局和成果。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全球研发中心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回爱民博士介绍,复星医药成立于1994年,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仿制药到仿制药与创新药物的结合,逐步发展到当前的深度创新,公司也实现了技术和人才的积累。在研发领域,公司拥有2800多名研发人员,复星医药在许多领域也取得了零突破。2018年,公司首次启动了国际临床试验。2019年,第一个创新药物(First-in-class)ORIN1001进入临床实践,同年获得美国FDA快速渠道认证;2021年,复星医药与德国BioNTech共同开发的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BNT162b2)截至2022年2月底,已在上述地区接种2000多万剂疫苗;2022年,复星医药生物药品平台复宏汉林首款自主研发的创新单抗产品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在中国上市。

在复星医药关注的肿瘤领域,复星医药继续以创新和国际化为导向,增加研发投资,以患者为中心,围绕临床需求,广泛布局在肿瘤预防、诊断和术后康复领域。复星医药也显示了当地企业的责任,目前,对于世界乃至中国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包括肺癌、乳腺癌,以及肝癌、胃癌、食管癌等,但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复星医药研究创新药物30多种,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领先,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等多层次合作模式,不断加快新药开发和临床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多个肿瘤治疗领域的药物开发。

02 肿瘤多领域布局结果

肿瘤领域有现实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20年发布的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估计了全球185个国家36种癌症类型的最新发病率、死亡率和癌症发展趋势。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癌症病例1929万例,预计2022年全球新癌症病例数量将达到2020万。其中,中国新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

在国内层面,国家癌症中心最近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报告《2016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显示,2016年中国新增癌症病例406.4万例,新增癌症死亡241.352016年,我国新发癌症约406万例,这意味着每分钟就有7人被诊断为癌症。

患者人数居高不下,也使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公开数据显示,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832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65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4.7%,高于全球整体医药市场的增长率。2021-2026预计全球肿瘤药物市场年均增长10%。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20年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503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2099亿美元,2020-2025复合年增长率为15.2%。

在迫切的市场需求下,在肿瘤药物市场的竞争中,当地企业开始出现,复星医药已成为代表之一。近年来,复星医药继续以创新和国际化为导向,增加研发投资,以患者为中心,围绕临床需求,在肿瘤治疗领域广泛布局。目前,复星医药研发创新药物30多种,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领先,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等多层次合作模式,复星医药不断加快新药开发和临床能力建设,全面推进肿瘤治疗药物研发,2019年,中国第一批生物类似药物汉利康成功上市;随后,中国第一批独立开发的中欧双单抗药物(曲妥珠单抗);中国第一批获批上市CAR-T易凯达(阿基伦赛注射液)是细胞治疗产品;2022年3月,复星医药生物药品平台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首款创新生物药品PD-1抑制剂H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NMPA)经过既往标准治疗失败、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晚期成人实体瘤适应症,为MSI-H病人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此背后,是复星医药研发投资的持续增长。

根据复星医药近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收390.05亿元,同比增长28.7%,净利润为47.35亿元,同比增长29.28%。从年报中不难看出,复星医药继续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从2009年开始布局创新研发,到2020年初,复星医药成立了包括药理学在内的全球研发中心CMC、转化医学、临床研究、数据统计、产品注册、药物预警等团队,支持海外临床有序高效发展。2021年,复星医药的研发投资为49.75亿元,同比增长24.28其中,R&D费用为%38.34亿元,同比增长37.17%44.86亿元,同比增长22.23%,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5.52%。

此外,复星医药还在全面推进研发能力建设,医院和企业战略联盟就是其中之一。临床上,复星医药与国内国家医院建立了医疗联盟,包括三级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双方相互授权,加快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帮助医疗资源下沉。目前,复星医药已与7家医院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回爱民也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名单。复星医药还设立了与医院和科学家合作的基金,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孵化。

后续研发的关注也值得期待。年报显示,复星医药PD-1克制剂斯鲁利单抗是第一个适应症(MSI-H)实体瘤的上市登记申请已纳入优先审查程序,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上市登记申请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

03 垂直轨道深度布局

复星医学在肿瘤领域的布局不仅仅是药物治疗。在许多细分和垂直轨道上,复星医学都以自己的速度运行,包括肿瘤支持治疗。

所谓的肿瘤支持治疗,即肿瘤本身的预防、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从诊断到治疗和治疗后的所有不良反应、生理和心理症状的治疗,旨在改善肿瘤康复,预防继发性肿瘤,改善肿瘤生存,提高终末期护理质量。支持肿瘤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整个过程,在中国,肿瘤支持治疗仍有未完成的需求,包括建立营养病房、癌症疼痛病房、无呕吐病房等优秀中心,改善癌症疼痛和营养不良管理,CINV管理等规范治疗工作,如提高患者对支持治疗的重视。

2021年10月,复星医药被瑞士生物制药集团赫尔森授权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分销、推广和销售治疗肿瘤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产品奥康泽(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和唯一的两个协作障碍CINV关键受体通路(5-HT3和NK1)奥康泽有独特的长效机制,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简单、强大、长效的口服复方制剂。CINV(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预防方案。

此外,复星医药引进的第一种小分子创新药物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用于慢性肝病的诊断性手术或手术(CLD)苏可欣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症的口服药物,为我国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带来了世界领先的临床治疗新方案。

20202012年12月28日,苏可欣正式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目录,自2021年3月1日起,苏可欣医疗保险标准实施,全面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可及性。CLD除了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欣还患有肿瘤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CIT)、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积极布局等领域。

在医疗诊断业务领域,复星医药子公司复星诊断推出的胃功能检测产品可以帮助诊断胃粘膜疾病,并对胃癌进行早期筛查。G-Test寡糖链检测试剂盒也是目前唯一的糖组学应用产品,用于肝炎、肝硬化等肝癌高危人群的早期肝癌筛查和检测,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认证;在肿瘤微创治疗领域,复星医药和直观医疗合资推出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列产品装机量和手术量显著增加。2021年,装机量达到73台,惠及20多万患者,成为中国顶级医院的必备设备之一,在中国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不难看出,从药物治疗到细胞治疗、准确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产品,复星医药继续深入培育,现在其布局逐渐进入收获期。在未来,肿瘤仍将是复星医学的长期焦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