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试药知识>> 新旧药急需有效激励措施 开启药物研发新模式
新旧药急需有效激励措施 开启药物研发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2-04-25 19:49:32

作者:识林-法桐

美国FDA1984年颁布了《药品价格竞争与专利期恢复法案》(Drug Price Competition and Patent Term Restoration Act),也就是人们熟知的Hatch-Waxman从此,法案开启了仿制药监管的新篇章。如今,仿制药约占处方药总量的90%,为医保系统节约了不少成本。

根据PharmaProject和DrugBank根据数据库的一项分析,在过去的20年里,仿制药的靶点数量至少翻了一番,预计2030年将涵盖250至450种药物类别(具体取决于靶点的准确定义)。

但是,对于老药新用(drug repurposing),寻找合适的药物、剂型和适用人群的排列组合,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同时,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结果可能会被他人抄袭。这表明,要充分利用仿制药企业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医疗资源的全部价值,需要新的激励机制。

图片来自网络

老药有用,但大多停留在研究中?

如今,秋水仙碱主要用于治疗痛风。然而,由于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联系,人们长期以来一直猜测秋水仙碱的抗炎作用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有治疗价值。2007年,一项小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服用低剂量秋水仙碱可有效降低临床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炎症生物标志物——hs-CRP。10年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纳税人资助了两项大型临床试验,表明秋水仙碱对冠心病患者有很大的好处。

让我们看看另一个例子。牛磺熊去氧胆酸是一种廉价的非处方辅助药物,不受专利保护,用于治疗肝病。苯丁酸于1996年被用于治疗肝病FDA批准用于治疗一些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体外和体内神经退行性变模型(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ALS))都显示出活性。小型生物技术公司。Amylyx,将这两种化合物结合起来,进行冒险随机试验,并在冒险中进行ALS患者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包括治疗后的生存优势。但由于这两种药物都没有特许经营期,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新疗法是否会得到批准,能否带来可观的收入。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研发时间长,资金有限,试验规模低于预期,突出了潜在新疗法的研发困境。同时,投资回报前景黯淡,制药公司缺乏兴趣是合理的。

如何资助和奖励老药新用新用?

虽然可以为药物的特定适应症申请专利,但专利申请并不适用于已经上市治疗其他适应症的仿制药。如果扩展适应症成功得到保护,新适应症的药物价格会很高,而其等效仿制药(用于之前的适应症)价格会很低,这是不现实的。同时,开发旧药新用的临床试验会造成巨大的成本和失败的可能性,这是现实。

在秋水仙碱的例子中,有公共资金支持新用,但主要是学术路径,如,NIH可以资助首席研究员进行临床试验,参与者可以实现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就感。这种做法有效,但对刺激私营部门的活力有限。

另一种方法是奖励研发成果,遵循医药行业投资的绝望模式:如果产品有效,投资回报率为10至100倍;如果无效,收入为零。这种方法的问题是,很难为某种疾病设定具体和实际的目标,因为科学正在进步,并不断重新定义什么是有意义的影响。

另一个补贴框架是基于价值的一次性支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并使用最佳的科学可能性。具体来说,如果仿制药的新疗法证明比目前的标准治疗更有益,则可以计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寿命,并将超过五年(或其他时间范围,具体取决于所需的激励程度)转化为标准化价值基准奖金,奖励那些冒险证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企业。然而,明显的问题是如何为这种方法付费。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激励措施,比如在治疗算法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知识产权框架,但一般来说,从仿制药中获得治疗价值需要深刻的监大量的公共投资,或两者兼而有之。

目标:构建互补药物研发生态系统

我们认为,一个主要基于临床创新的奖励计划可以开启旧药的新模式。这将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它将为有兴趣从事这类研发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打开大门,包括希望将强烈假设转化为临床相关发现的学术研究人员,以及寻求利用临床业务获得新发现和收入来源的临床研究组织和卫生系统。

生物制药公司可能会对此感兴趣。生物类似药物的增长表明,该行业可以灵活地利用新的激励措施。另一个例子是,美国联邦政府最近通过预付奖金预购Covid-19疫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以肯定的是,为旧药设计一套新的经济激励措施必须应对一些挑战,如经济回报的价值判断,或者确保旧分子的应用不会限制新分子的发展。

然而,值得制定支持仿制药创新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以利用过去几十年开发的药物宝库。如果现有数百种仿制药中没有一种对老年痴呆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其他没有良好治疗方法的晚期肝病有效,那将是非常令人惊讶的。

参考原文:

1、Incentives to spur repurposing of existing generics for novel uses would open a new paradigm in drug R